查看: 5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特刊】难忘的2017

[复制链接]

39

主题

42

帖子

16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6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0 17:04: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点击上方“鹤岗头条”关注我们





1

4








新闻内容


难忘的2017
张喜春:粮食销路有保障了
  对于农民而言,土地是根,粮食是本,只有抓住了根本,基本生活和全年收益才有保障。
  绥滨县西部有一个贫困村——新富乡新村村,村民661名,土生土长的张喜春是这个偏远小村庄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初见张喜春,只见他中等个头,略显黑亮的圆脸上,有着一双不大却明亮的眼睛,浑身上下透着庄稼人的质朴与精明。说起2017年令他最难忘的事儿,张喜春眼角浅浅的皱纹都绽开了笑:最难忘的事儿就是原来不好卖、售价低的粮食销路不愁了,每吨还多卖了40元,增加了不少收入。
  经深入采访,记者得知,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农民种植的水稻不好销售且价格低。张喜春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个偶然的机会,张喜春认识了稻宝宝米业公司总经理杨利,他用真诚让杨利看到了农民卖粮的不容易。几次接洽后,张喜春与杨利签订了协议,确定了稻宝宝公司上门定点收粮,每吨还在当前基础粮价上上调40元。
  致富不忘他人,张喜春在解决了自己的粮食销路后,又带着村民参观了稻宝宝米业的厂房、设备。看着高出市场的价格,村民们纷纷与该企业签订合同,原本发愁的粮食销路有了保障。村民邵振军家的200吨水稻一下多卖出八千元,拎着自家养的大鹅送到张喜春家表达谢意。售粮有了保障,让邻村的村民也很羡慕,很多人嚷嚷着想来新村村顶个名好卖粮食。
  学习才能进步,创新才会发展。张喜春在种地的同时,每天坚持看新闻、读报纸,了解国家的政策、粮食的价格,千方百计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谈起新一年的展望,张喜春眼神放光,娓娓道出了他的憧憬:粮食销路有了保障,今年种地就更有底气了,油黑的土地在我眼里就是金色的田野。
  图为张喜春在接受记者采访。         本报记者  孙野摄


赫明霞:福利院的孩子上了大学
■本报记者 柴秀荣
        提起2017年让人最难忘的事情,市儿童福利院院长赫明霞毫不犹豫地回答:“福利院有个叫孟影的孩子考上大学,是我一年当中最自豪、最开心的事情。”
        赫明霞告诉记者,八年前,儿童福利院刚一建院,她就来到这里担任院长,直到今天。2017年她过得平凡而普通,一年时光似乎在忙忙碌碌、不知不觉间转瞬即逝了。可福利院的孩子孟影考上大学这件事儿,让她一想起来心里就美滋滋的,有时竟还高兴得直抹眼泪。原来,八年前,12岁的女孩儿孟影因为家庭变故来到儿童福利院,那年恰逢福利院刚刚建院,赫明霞来这里担任第一任院长。无形中,“同年岁”的孟影、赫明霞、儿童福利院就开始了共同“成长”的过程。
        八年来,赫明霞没少在学业上为孟影操心,特别是这个孩子人生目标的确立以及心理方面的成长,赫明霞都像妈妈一样给予了关爱与呵护。孟影上中学时,非常想去我市一所较好的学校,赫明霞费尽周折,终于让她如愿以偿。赫明霞对孟影时时处处的关心,感动和温暖了这个女孩儿的心灵。无论何时,孟影一见到赫明霞,总会一边亲切地依偎在她怀里叫“妈妈”,一边敞开心扉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得到了赫妈妈浓浓的母爱,孟影每一天都刻苦学习,开心不已,在班里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更加可喜的是,去年高考,孟影以486分的成绩考上了黑龙江大学。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她激动万分地扑在赫妈妈的怀里,泣不成声地说:“妈妈,这一生,你永远是我最亲最爱的妈妈!将来,我一定好好报答您,好好回报社会!”
        如今,孟影在大学校园里表现突出,成绩优秀,经常通过手机视频跟赫妈妈汇报自己的思想和学习情况。每当看到孟影乐观的笑容、自信的神情,赫明霞的内心总会升起一种难以名状的幸福。她对记者说,自己在儿童福利院当了八年院长,这期间,有近20名孤儿考上了大学,这使她由衷感受到,生活在福利院的孩子虽然失去了父爱母爱,可是,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他们的关心关爱,将是他们一生的温暖和力量。

张晶:社区工作的成就感获得感
■本报记者 郭志贤
        2017年是张晶从事社区工作的第一年,这一年让张晶最难忘的,就是社区工作带来的巨大成就感和践行“为人民服务”满满的获得感。
        转行进入社区工作,张晶原本认为能够轻松下来,然而接下来的一切却让她措手不及。先是社区主任张博拿来一些工作表格和文档——这是计划生育重点人员回访的表格,要定期回访;这是社区孤寡老人的名单,要定期拜访和关爱;这是社区一些困难户,需要定期走访……接着是街道要求做的民生日志,每天需要记录社区为居民做的实事;还有扑面而来的邻里纠纷,断不了理还乱的家庭“官司”等等。陌生的社区和人员,陌生的工作状态,让张晶一时难以适应。几天下来,回到家就只想钻到被窝睡觉。“虽然不像日用品销售员的风餐露宿,但社区工作的事无巨细也是很累人的。”张晶坦言。一度,张晶都因巨大的工作压力而萌生了退意。
        然而工作一段时间后,张晶突然发现,自己走在沿河北社区的街头巷尾,打招呼的人多了,向她微笑、亲切地叫她小张的人多了,定期拜访的、躺在病床上的社区居民王大娘已经能下床了,原先闹着离婚的居民小李一家在微信朋友圈里发着一家三口旅游的甜蜜照片。还有,组织社区“时间银行志愿者”清扫社区积雪时,居民排成行为他们竖起拇指“点赞”……点点滴滴的感动,成就感油然而生。
        张晶说,过去的一年,虽然工作性质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新工作让她确实体验到了社区工作人员作为政府声音的传播者、社区居民的贴心人的特质,平凡而伟大。张晶在工作中不断地融入社区,与居民共鸣,传递了党的基层工作者真挚的声音。“社区居民满意的笑容和对工作的赞许,是2017年给我的最难忘的记忆。”张晶说。

张莲萍:“光遛大道”铺到小区楼下
■本报记者 于立新
        没有了坑坑洼洼和“硌脚”的小石头,与大道一样平整的社区小巷,让居住在工农区园丁楼的住户张莲萍有了一种幸福感。要说2017年她最难忘的事,就是小区楼下的“硌脚”石头道终于铺成了水泥路。
        “这条路平时走的人不少,除了小区内的住户,学校上下学的学生也不少。”张老太太介绍说,她住的园丁3号楼应该算得上这个小区最老的楼了,建成二十七年多了,而旁边的园丁11号、12号楼也有十七年之久。由于小区建成较早,大部分路面已经破碎不堪,居民为此深受困扰。  
        张莲萍告诉记者,刚搬到这儿来时,这条马路铺得也还是很平整的。随后的几年,旁边又陆续新盖了几座楼,因为涉及到各种管道,所以这条马路经常是抠开,铺上,再抠开……有的施工队不负责任,挖完后就随便对付填埋一下,以至于后来变成了坑洼不平的模样。
        “走路都硌脚,”和张莲萍同住一个小区的刘女士对以前的旧马路感触颇多,“穿双好鞋在这条道上走,得小小翼翼低着头走,生怕被碎石子划着,多心疼!”刘女士对记者说,不光是走路硌脚,开车在这条道上行驶,也被硌得车身直摇晃,有时也担心轮胎被小石头扎到。
        困扰住户们多年的难题,终于在2017年入秋的时候解决了。张莲萍高兴地说,城市道路改造历来比较注重主干道,而对小街小巷缺乏规划。但当时心里还是期盼着,“啥时这马路也能铺到咱家门口”。
        可突然有一天从家出来,就看到几位老人正兴高采烈地站在马路旁观看着什么。她走上前去,看到几辆铺路的大型机械已经开始工作了,兴奋的张莲萍当时还和老人们一顿热议。
        张莲萍告诉记者,当时区政府的领导也来了,还特意叮嘱了施工队负责人一番,之后,就有了这条舒心的新路。记者在新马路走了一圈,正如居民们所说,又干净、又平坦,尤其是以前靠马路边的坑坑包包,也被重新铺上了彩色的小砖。

孙洪熙:食客读了晚报来点鱼
■本报记者 刘洪光
      绰号“大师”的傻瓜快餐老板孙洪熙是2017年晚报新闻人物,记者曾先后以《大厨是怎样炼成的》、《孙大厨的拿手菜》为题对他进行过报道。报道中介绍了孙洪熙的拿手菜就是江鱼,他将自己开发的这款菜系命名为“鹤岗天鱼”,就取鹤岗天然江鱼的含义。
        孙洪熙说,2017年他最难忘的事,就是晚报记者采写他的报道见报后没几天,就有食客来到店里说,看到《鹤岗晚报》了,这一次要来个看报点菜,要吃孙洪熙亲手烹饪的最拿手的鱼。细一交流,原来这位食客从北京来了个哥儿们,想要品尝一下鹤岗的特色餐饮。这位食客想到前两天刚刚在《鹤岗晚报》一版看了《孙大厨的拿手菜》这篇报道,就带着这位在北京一家公司做高管的哥儿们,特意到傻瓜快餐来品鱼。了解了客人的需求后,孙洪熙特意为他们打造了一桌全鱼宴。当时一桌朋友吃得特别满意,甜嘴麻舌,引得那位北京高管赞不绝口:“我也算是个美食爱好者了,全国很多地区的特色餐饮我都尝过,鹤岗傻瓜快餐这鱼做得地道,好吃!”
        说起这事,孙洪熙仍然非常感慨:“这件事让我很难忘,它充分说明了《鹤岗晚报》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不仅可以让人了解新闻,还能直接引导消费。我认为,餐饮老板不可不读晚报,尤其是要订阅、关注2018年改成大报、内容一定更加精彩的《鹤岗晚报》。”

何淑芝:我们住上了暖屋子
■本报记者  毕馨元
“居住了20年的老楼做了外墙保温,换了窗户,安了防盗门,修了棚顶。别提老百姓心里有多美了。”向阳区胜利办十四社区主任何淑芝满心欢喜地向记者描述着她家和社区10栋居民楼的变化。
何淑芝参加社区工作已有15个年头了,当记者提及2017年有什么令她最难忘的事儿时,她不假思索地说,我们社区10栋居民楼近1200户居民冬天不用再挨冻了,都住上了暖屋子。
据何淑芝介绍,她家位于向阳区胜利街选煤十四号楼。此楼是1986年交工的,她于1991年搬到这里。自打搬进去,就没有物业和相关部门进行管理,楼体又旧又破,单元门还是老式的木门和铁门,楼道里也是铁质窗户,晚上更是伸手不见五指,冬天室外刮大风,楼道里面刮小风,一说话就有哈气,室内也就十六七度,在屋里穿绒衣绒裤,浑身还打寒颤。一到供暖季节,岁数大的居民就来到社区,让何淑芝帮忙解决家里暖气不热的事儿,其实何淑芝家也不暖和,但是楼房老旧、密封不好、暖气管道泥垢堵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事儿,但她还是不厌其烦地找供热单位、找水暖工,帮着加压、通暖气。每年一到冬天何淑芝就犯愁,怎样才能让辖区的百姓家中暖和起来。
        今年5月末,我市集中对楼体进行改造,给辖区居民楼做了外墙保温,屋里更暖和了,穿睡衣在家也不怕冷了;屋顶进行了修葺和防水处理,再也不用担心室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了;单元门换成了防盗门,屋里安装了对讲电话,家家户户出门上班、上街更放心了,外人不能随意进入楼道了;楼道里和居民家的窗户换成了双层玻璃的塑钢窗,窗户上再也不用糊塑料布了,屋里更宽敞明亮了……看到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何淑芝心里乐开了花,居民们见到她也都是美滋滋的,讲述着这屋里暖和了、房间敞亮了、家里安全了的事儿。前一阵子,鹤岗有寒流天气,室外最低气温达到零下30度,但再也没有居民到她这儿诉苦了。何淑芝看着自家的温度在20度上下浮动,怎么也不放心,又走家串户到其他几家岁数大的、把“冷山”的居民家中了解情况,证实居民家的温度都有所提升。她在来到80岁的柳大爷家时,柳大爷说今年屋子暖和多了,再也用不着把自己裹得像个大馒头一样,在屋里走道都不方便。
        何淑芝说,家是港湾,家是避风港,家是每个人待得最久、最放松的地方,当冷房子变成了暖屋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看电视、唠唠家常是多么幸福的事儿……


吴洪昌郝玉英:集中供热暖人心
■本报记者  孙野

“2017年让您最难忘的事是什么?”近日,正在家中吃早饭的吴洪昌、郝玉英老两口儿得知记者的来意后,乐呵呵地对记者说:“2017年我们最难忘的事,就是经过集中供热改造,冬天不用穿着棉袄吃饭了。”他们所住的工农区铁西小区运输处3号楼建成于1984年,当时共建了四栋楼,每栋四层,都没有集中供暖设施,每到冬季,家家都得靠烧煤炉子取暖,有时煤灰、粉尘搞得屋里到处都是,很难打扫,室温也提不上去,在家待着的时候始终得穿着棉袄棉裤。2017年5月,市政府给这四栋楼接入了集中供热管网,楼房也做了外墙保温,换了窗户,安了防盗门,修了棚顶。近几年已经搬到别处居住的吴洪昌、郝玉英把室内进行装修后又搬了回来。“现在屋里干净、暖和,我们还是乐意在这里住,平时和老邻居聊聊天、打打招呼,觉得很幸福!”记者采访快结束时,郝玉英向记者补充道。
        图为吴洪昌、郝玉英老两口儿在吃早饭。


王忠义:难忘那次清雪战役
■本报记者  佟光昕
        59岁的王忠义是市城管局环卫处环卫一大队清扫一队的环卫工人。他说,2017年他最难忘的事,是那次为期二十多天的清雪战役。
        王忠义体格硬朗,从事环卫工作五六年了。他说,这项工作虽然繁忙而辛苦,但能给城市带来整洁美丽的环境,再苦再累也觉得没有什么了。
        2017年冬季的第一场大雪10月10日如期而来,由于当时气温较高,雪量大,雪质粘,清理起来困难不小。市委、市政府要求全市开展绿色清雪,不准使用融雪剂。为了保护夏季新修的路面不受损害,也不准使用雪犁、雪铲、破冰雪机等大型机械设备。这样,环卫工人人工清雪就成了清理这场大雪的主要方式。王忠义说,他和工友们挥动刨子、铲子等工具,每天从早五点干到夜间十一二点,中午也只有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这种工作强度一直持续了二十多天。雪后气温几度升降,路上的积雪冻成了冰,和地面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刨起来非常困难。刨子刨上去一个白点儿,铲子铲上去一个白印,工具每落一下,手都震得生疼,时间长了虎口都震裂了。天寒地冻,在外面站久了浑身凉透,手脚冻得不听使唤。活干急了出一身汗,冷风一吹,汗水浸透的衣服粘到身上,那滋味别提多难受了。王忠义告诉记者,往年冬季清雪以机械作业为主,他们没感到多累。今年是最累的,像他这样的熟练工人刨一平方米残冰也要半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在新华书店、金轮大厦等坡路作业更困难,车多人多,很容易发生危险。在二十多天的清雪战役中,他的胳膊和手都肿了,手指头磨出了厚厚的老茧,脚后跟冻得裂了口子,回到家里腰酸背痛,疲劳根本缓不过来。但他没有请一会儿假,没有耽误一会儿活,一直坚持着和大家一起把冰雪清理干净为止。

刘英:没时间去看母亲
■本报记者 包洪生
“你天天就知道忙工作,心里装的就是你的学校,都快不要我这个妈了。”采访中,刘英对记者说,2017年,母亲的这句话让她最惭愧。为此,她向妈妈多次道歉。
其实,刘英对母亲是很孝顺的,熟悉刘英的人都这样评价她。但是,2017年,刘英没有做到,或者说她做得不好。
刘英原是市第十三中学的副校长。今年,市里决定创办一所招收全市贫困家庭孩子的寄宿制初中——阳光中学,于是,她被派到这个学校负责创建。
刚刚诞生的学校,没有人知道,需要她去宣传;破败的校舍,需要维修改造,需要她去协调沟通;没有生源,需要她和同事们去招。为此,她把所有的时间都搭上了。
最让刘英难忘的是六七月份的时候,她和同事们冒着高温到六个区的教育部门和32所小学、郊区的9个村屯去挨个走访、宣传、招生。那时候,学校一点儿办公经费也没有,所有的花销全由个人先行垫付。为了节约,刘英和同事们经常“抄小道儿”,一步一步用步量着去找学校、找生源。整整一个夏天,酷烈的骄阳把刘英晒得又黑又瘦。常常是很晚很晚才回家,根本就没时间去看望母亲了。
有一次,刘英正在改造校舍的现场,接到了姐姐打来的电话,说妈妈好长时间没看到她,不知道出了啥事儿。听到这儿,刘英的鼻子一酸,眼泪随即在眼眶里打起了转转儿。平静下来后,她跟姐姐说,过几天一定会去看望母亲。放下电话,她的眼前仍是急待改造的校舍——马上就要开学了,她的心里急呀!为了联系施工的事儿,她今天的电话已经打了一百多个!
开学前的一天晚上,刘英终于松了一口气儿,从单位去了母亲家。一进屋,母亲愣住了:“姑娘啊,你咋瘦成这样了呢?妈妈都快不认识你了。”刘英紧紧地抱着妈妈,鼻子又是一酸:“妈,我最近没常来看您,对不住您……”

李德旺:学会炒股赚了钱
■本报记者 高金平
一位有着40年井下工龄的老矿工,退休后自学股票知识,2017年让他最难忘的一件事,就是进入股市并赚到了第一笔钱。
他叫李德旺,今年65岁,退休前是井下一线的矿工,有三个子女,大女儿在鹤岗,二女儿在沈阳,老儿子在北京,都已成家立业,最大的外孙女已经上大学了。
别看李德旺是个井下矿工,但他可是正经八百的小学毕业。平时就有读书看报的习惯,上班那阵,他就是工友里面的收音机,时政要闻、社会新闻,都是从李德旺这儿听来的。李德旺有两个子女是从事金融行业的,平时儿女们聚在一起,聊的最多的是股票,谁的股票涨多少,哪支股票有上升空间,刚开始听得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但后来隐约他听出来,几个子女在股票上都能赚点钱。这可提起了李德旺的兴趣,从2017年初开始,他就找来了有关股票知识的书籍,中央二套的财经新闻也是每天必看的节目,看书、做笔记,一点不含糊。恰巧上大学的外孙女学的也是金融专业,每个假期,李德旺都把外孙女找到家里,向她请教。他告诉记者:“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我初步掌握了股票的基本知识,为了检验自己的能力,我还进行了几次模拟炒股,大部分都有盈余。这让我很有信心。”去年10月18日这天,李德旺到证券公司开了户,在银行存了5000元钱,买了一支自己观察很久的股票,炒股正式开始。
儿女们担心父亲整天沉溺在股票中影响身体健康,但李德旺告诉儿女们:“我玩股票就是一个爱好,一不天天守在股票里,二不今天买明天卖,走的是长期投资,亏了不上火,就当是交学费了,赚了那是更好。”
现在,李德旺股票账户里的钱达到了5500元。儿女们打电话的时候,他就告诉他们:“以前老爸在井下掘金,现在是在网上挖金了。”

王晨:接了一个大活儿
■本报记者 王妍
        2017年,王晨最难忘的一件事,是接了一个大活儿——跑一趟单程52小时的车。这是他跑车以来最长的线。
        车在跑,他在走。作为牡丹江客运段福州十二组的一名列车长,列车每停一个站,他就要把所有的东西重新检查一遍。王晨所在的列车从佳木斯到福州,全程3840公里,途经49个站,共12节车厢。每停一站就得巡视一次车厢,“只要车在动,我们就要一直不停地走,一天下来,微信计步两万多很正常。”
        王晨向记者介绍说,和往常一样,入冬以后在一次走班时,他主要负责巡视车厢、监督乘务员工作,重点检查是否有安全隐患。车到站,再起动,每节车厢走一趟。但他往那儿一坐感觉有点不对劲儿,右脚特别不舒服,脱鞋一看,袜子湿了。这是咋回事儿呢?他想起刚才路过一节车厢,旅客敞杯盖晾水,结果不小心把水碰洒了,正巧让他踩到。他恍然大悟,拿起鞋翻过来一看,鞋底子磨漏了。跑大长线的辛苦,从这双鞋上就看出来了。

胡仁贵:朋友相帮最难忘
■本报记者 尤宝君
        谈起2017年最让人难忘的事,从湖北来鹤岗做生意的胡仁贵最想说的是,去年孩子患病期间,幸亏鹤岗朋友的及时相助,使孩子脱离了生命危险。
        胡仁贵向记者介绍说,去年10月,他和妻子从湖北回到鹤岗家里,看到本来活蹦乱跳的儿子突然口吐白沫,眼睛发直地望着他们。看到孩子突然患病,当时他和妻子都没有主见了,急忙给鹤岗的一位好朋友夏延辉打电话求助,夏延辉来到后第一时间拨打了120急救电话。由于他们住的小区比较狭窄,120急救车无法到达现场,没办法,只好和夏延辉一起抱着孩子走出200余米,打车把孩子送到医院进行抢救。到医院后,由于着急,身上带的现金不够,夏延辉拿出自己的银行卡刷卡办理了手续。经过医生及时救治,孩子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
        胡仁贵说,都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他在鹤岗遇到的朋友真是贵人呀。鹤岗是他的第二个家,现在他对这里是很有感情的。
        提到新年愿望,胡仁贵感慨地表示,通过孩子患病的事,看到了鹤岗朋友的真情。他会在第二故乡继续做生意,也会和他的好朋友感情越来越深,永远感谢朋友有难相帮的真情。

刘海超:有了属于自己的住房
■本报记者 杨光
        房子对于一般人而言只是一个居住的地方,而对于低保户刘海超来说则是他人生追求的目标,房子就是他的家,是为他遮风挡雨的地方,是他心灵依靠的地方,是能给他带来快乐的地方。
        当刘海超摇到了利民小区A2号楼2单元602室时,激动万分:“我有自己的房子了!我盼望多年的廉租房终于分到手了。过去都是低保户多廉租房源少,总有少数低保户分不到房子,我就是那少数中的一个。今天终于分到了房子,真是太高兴了,我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家了!这不仅是我2017年最难忘的事,也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事。”
        29岁的刘海超,是南山区富力办富强社区的低保户,他从小就没有父亲,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很困难。他说:“从我记事儿的时候起,就和母亲到处租房子住,经常搬家,已经习以为常了,学习成绩受到很大影响,在心里留下了阴影。12岁那年,母亲改嫁了,我们到继父家住,这回可算是有家了,可以安心学习了。可是好景不长,没多长时间,我自己就从继父家搬了出来,在外租房子住,靠给人家卖菜维持生活。生活虽然艰难,但我也没有忘记学习,到紫薇星按摩学校学习了3年,获得了高级按摩师称号。”
        刘海超原来是一名志愿者,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爱心。可是,在一次意外事件中,他感染上了疾病,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他浑身无力,无法参加工作,只能靠低保维持生活。去年,他在铁东租了一户楼房,屋里装潢很好,条件也不错,价格还算能够接受,原本签了一年的租房合同,可是只住了半年,房东就把房子卖了,他只好又在九州大酒店下面的松鹤小区租了一户楼房。就这样,他一次一次地找房搬家,都记不清搬了多少次了。   
        刘海超说:“我这次能分到房子,要感谢党和政府,还有社区主任。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照顾,没有社区的关爱,恐怕一直得到处租房过日子了。是党和政府给了我房子,给了我一个家,再也不用花钱租房子了,再也不用愁搬家了。我现在正在办理入住手续,等办完了手续就能搬进去住了。过一段时间,我的病要能好一些,就出去打工,挣点钱把新楼筒单装潢一下,真正在自己家里过个年。”  

赵兰雅:参加中俄幸福家庭交流活动
■本报记者  孙野
        2017年,让第十七中学学生赵兰雅最难忘的一件事,就是和父母一同参加了2月24日至26日在我市举行的首届迎“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建中俄幸福家园交流活动。在连续三天的联谊交流、雪地徒步、趣味运动会等活动中,他们同俄罗斯友好家庭一道同台献艺、同场竞技、互相帮助、密切配合,展现了良好的文艺、体育素质和道德风貌,增强了一江水两岸情的中俄友谊,完成了两家人从陌生到亲人角色的转变,给她留下了难以忘怀的珍贵记忆。





可能还关注>>>
【贺词】“习式金句”点亮2018

【H5】送给全市人民的新年礼物——幸福鹤岗请您收下

【光荣】全景透视人民解放军天安门广场全新升国旗仪式

【收藏】新的一年有啥大事?2018年新闻日历来啦!


编辑:小波 审核:刘森  融媒体新闻热线:13504589869(微信同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晚报电子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4-4-27 15:16 , Processed in 0.25849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